从归化、异化看法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doc从归化、异化看法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也在进行着越来越频繁的交流和密切的合作,其中电影艺术尤为如此。作为一种娱乐大众、传播文化和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电影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影片涌入国内,电影片名的翻译工作就越发凸显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说电影是商品,片名就是包装。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商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包装的重要性,电影商家也不例外。好的片名翻译或能精炼概括影片内容,或能深刻揭示影片主题,或能激发观众观影热忱。反之,不好的片名翻译就适得其反,甚至会毁掉一部好片子,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么,电影片名翻译该采取何种策略才能准确达意,达到上述目的呢?对此,翻译界历来存在归化和异化之争。
k8凯发官网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1995年首次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理论,该理论与电影片名翻译的结合则是关于片名翻译的策略究竟是主归化还是主异化的问题。
韦努蒂认为归化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规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要。从法语电影片名汉译的角度来说,归化就是立足于中国观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标准,通过意译、创译等方法,使原片名贴近中国观众的欣赏心理和文化认同感,使他们在尽可能小的语言文化障碍下轻松理解影片。归化策略的成功应用从法国著名喜剧大师路易斯德菲耐斯主演的两部作品La Grande Vadrouille和Le Corniaud的片名翻译中可见一斑。La Grande Vadrouille直译为伟大的散步,若以此为译名,中国观众估计不知所云。其实这是一部讲述二战时的电影:一架英国轰炸机在执行任务时被德军击中,机上士兵跳伞逃生并分别被救。德军在全市展开大搜捕,士兵们在恩人的帮助下终于在浴室顺利接头碰面。几个原本互不相识的人就这样结成了生死同盟,与敌人展开了斗智斗勇的生死游戏,同时也闹出了不少温情笑话。他们以微薄之力对抗严酷德军,险象迭生,滑稽搞笑,为了逃出虎口,共同战斗。因此在国内上映时译名定为《虎口脱险》,精炼概括影片内容的同时,也激发了观众浓厚的观影兴趣,可谓片名翻译之佳作。Le Corniaud在法文中是笨蛋的意思,该影片讲了一个普通人安托尼不慎与黑帮头子的车相撞,被后者选中成为偷运钻石的人选。黑帮头子为其提供一辆豪华凯迪拉克车资助他从那不勒斯到波尔多的旅行,安托尼受宠若惊,却浑然不知他在帮忙偷运钻石。国内上映时译名为《暗度陈仓》,熟悉该成语典故的中国观众马上对影片主题心领神会,且四字成语朗朗上口,符合国人的文化审美需求,收效甚好;若直译为笨蛋,美学和文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而异化则被韦努蒂总结为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体现在法语电影片名汉译上,就是指中文译名保留了法语的语言文化特点,采用音译、直译、创译等方法给观众以原汁原味、洋腔洋调的别样体验,能激发观众兴趣,促使观众好奇积极地去理解感受并逐渐接纳译名所带来的外国文化。如:Natre-dame de Paris《巴黎圣母院》,Madame BOVARY《包法利夫人》,Carmen《卡门》,Moulin Rouge《红磨坊》,Fanfan